重庆消费网 >  文化 > > 正文
新的“温室地球”时代可能到来
时间:2018-08-10 13:39:05

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4—5℃,海平面升高10—60米

新的“温室地球”时代可能到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温室地球图片来源: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今夏一波热浪席卷欧洲,令当地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引发了干旱和火灾,包括7月份导致91人死亡的希腊大火。此外,世界各地也是热浪、野火和干旱频发。

在此背景下,一个国际科研团队近日发布报告说,全球有进入“温室”状态的危险。在这个所谓的“温室地球”里,全球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升高4—5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0至60米,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

为降低风险,人类应携手合作,对待地球的态度应从“开采到管理”,多管齐下,以获得一个稳定且持续的地球。

地球将迈入“温室”状态

2015年,约200个国家同意将气温较工业化革命前水平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升温2摄氏度这个门槛据信是气候的一个临界点。目前,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导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超过1摄氏度,且每10年上升0.17摄氏度,这提高了热浪、干旱或暴风雨的发生概率与强度。

近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恢复中心、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德国波茨坦气候研究所的科学家联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布报告说,一旦温度升高超过2摄氏度,如果碳排放有增无减,目前地球上的自然反馈系统将会“逆向而行”,一系列进程(也是临界点)会推动气温进一步升高,使地球离开目前所处的冰期—间冰期,进入新的“温室地球”(Hothouse Earth)时代。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在8月7日的报道中指出,此类进程包括永久冻土带消融、海底甲烷水合物流失、陆地和海洋碳汇减少、北极夏季海冰消失、南极海冰和极地冰盖规模缩减、珊瑚礁死亡等。

报告作者之一、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汉斯·约阿希姆·舍尔胡恩伯指出,这一连串事件可能使整个地球系统进入新的运转模式。

研究人员预测,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全球平均气温将稳定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4—5摄氏度的水平,而且,海平面上升高达60米。

报告共同作者、斯德哥尔摩环境恢复中心负责人约翰·罗克斯特伦说:“这些临界要素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旦一张牌被推翻,它就会推动地球倒向另一张牌。要阻止整排多米诺骨牌倒下可能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温室地球’成为现实,地球上的地方将变得不适合居住。”

而舍尔胡恩伯甚至认为,一旦地球温度升高4—5摄氏度,能存活的人数不超过10亿人。

其他科学家承认,新论文中提及的情况目前仍不确定是否会出现,因为很多都是预测,大多数情况也未被现有的气候变化预测涵盖,但他们承认,这种预测比较合理。

改变地球的节奏

大自然拥有反馈机制,例如雨林能够创造自己的湿度和雨水,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但如果雨林遭到越来越多的变暖和砍伐,这种机制就会慢慢变弱。罗克斯特伦说:“当温度穿过临界点时,反馈机制会改变方向。雨林从湿气生产器变成自干燥器。最终,热带雨林变成稀树草原,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碳。”

罗克斯特伦补充道,人类每年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排放400亿吨二氧化碳,大约有一半的碳排放被海洋、树木和土壤吸收并储存。“如果我们达到温度阈值,一些自然过程将会逆转,导致地球成为‘自加热器’,这意味着,森林、土壤和水将释放它们储存的碳,推动温度进一步升高,给地球带来极大的灾难。”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气温一旦超过临界值,西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将会融化。一旦冰盖融化,大量淡水将会注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13米;而东南极洲的冰盖一旦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12米。结果将是毁灭性的,因为三分之二的特大城市及养活这些城市的人口的农田高出海平面不足10米。

南北极的浮冰反射了80%的光照,但随着浮冰融化,海洋会吸收这些辐射中的80%,令气温加速升高。

北冰洋第一个没有浮冰的夏天将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出现,在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的世界里,这种情形每四年会出现一次。

全球协作 从开采到管理

报告称,要想尽可能提高避免进入这种“温室”状态的可能性,人类对待地球的态度必须有所改变——从“开采过渡到管理”,不仅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要创造新的碳储存方式,比如,通过种植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开发新技术来消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此外,还包括改善森林、改良农业和土壤管理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研发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去除并储存在地下的技术。

罗克斯特伦说,第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到2050年完全停止碳排放。但他补充说,这还不够,为了远离这些临界点,“整个世界需要开始一个重大项目,以实现跨所有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他说,世界应该集体努力减少碳排放,而不是专注于缩小各国自己的目标,例如通过创建投资基金来支持贫穷国家,这些国家没有像富裕国家那样减少排放的能力。

他说,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脱离《巴黎协定》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因为,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地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世界上每个国家集体脱碳”。(本报记者 刘 霞)

(科技日报北京8月9日电)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重庆消费网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消费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消费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消费网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